蜻蜓眼琉璃釉陶盖罐(战国)

尺寸:腹宽16.5厘米,连盖总高13.2厘米, 口径9.7厘米, 底径10厘米


此器由罐身与器盖组成,陶胎,直口,斜折肩,腹外鼓,腹以下渐收至底,矮圈足,附盖,盖面微向上鼓,中间饰一钮。盖内涂红漆,底涂黑漆,起防腐蚀作用。盖面镶嵌四条龙形琉璃珠,中圈有十六粒长形的蜻蜓眼琉璃珠,圈下镶嵌十六朵梅花型图案蜻蜓眼琉璃珠,罐肩上镶嵌九条龙形的琉璃珠,腹身至底部镶嵌十四朵梅花图案蜻蜓眼琉璃珠。整体造型别致大气。

在汉代低温釉产生之前,曾出现一种陶器叫琉璃陶,是利用原始玻璃技术生产的一种釉陶。流传于世的极其稀少。古代“琉璃”多指用矿石烧成半透明或透明的装饰器物。据已知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琉璃可以追溯到西周前期,例如洛阳庞家沟西周墓地出土白色琉璃珠,宝鸡西周出土千余颗琉璃珠,战国时期的楚墓也出土有琉璃珠。

世界上最早的蜻蜓眼料珠被传具有避邪的功能,蜻蜓眼料珠与古老的埃及神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初是产生在埃及王国的一种古老信仰。也就是公元前14世纪或更早,埃及生产了蜻蜓眼料珠,是一种蓝色或黑色的圆形玻璃珠,让人一看,好像眼睛一样有瞳仁或眼白。在埃及人眼里,它像天神的眼睛一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能驱走恶魔,保佑人们平安,所以便把它当成一种贴身的护身器物戴在身上。春秋战国时期蜻蜓眼料珠进入中国。中国中原地区与西亚虽然相隔数万里,但在公元前二千年到一千年的铜器时代,东西文明之间活跃着许多游牧民族,他们往来于漫漫中西亚沙漠地带,玻璃色彩美丽,便于随身携带,游牧民族交这种镶嵌玻璃珠由西亚带入中国。这种彩色缤纷、灿烂夺目的西亚玻璃珠受到当时中国王公贵族的极度喜爱。因为这个缘故,当时在中国产生了高度的社会需求,导致中原玻璃艺匠开始利用本地原料进行仿制,以氧化铅和氧化钡替代苏打,制造出与西亚、地中海东岸地区配方不同,也就是含铅钡成分的蜻蜓眼玻璃珠。



对比无锡鸿山邱承墩大墓出土的“陶胎琉璃釉盘蛇玲珑球”,与本馆收藏的战国蜻蜓眼琉璃红陶盖罐的制作工艺属同时期同类型的。目前发现同类器型同工艺的战国蜻蜓眼琉璃陶罐还有两个,一个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一个在日本东京博物馆。


对比:相关战国蜻蜓眼琉璃陶罐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最后更新于 2024-04-29 18:51      累计访问 23114 人次 本页二维码,可扫码转发